福建日报:科技赋能促进福建“蓝碳”高质量发展——访厦门大学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薛雄志教授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8日 点击数:

学者、科研机构负责人、民主党派成员——多重身份集于薛雄志一身。但无论哪个身份,“海洋碳汇”都是他的一个工作关键词。多年来,薛雄志深入科学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以自己的方式持续助力科技赋能海洋碳汇事业高质量发展。

“摸清海洋碳汇家底是当前首先要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近日接受采访时,薛雄志开门见山。

根据《中国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标准》,海洋碳汇分为滨海生态系统碳汇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薛雄志认为,属于滨海生态系统的红树林、海草床、盐沼地的海洋碳汇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可是包括藻类、海水贝类、浮游植物等的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还有很多没有定论,存在大量需要科学研究来明晰的内容。

“海洋碳汇研究还有大量基础工作要做。”薛雄志语重心长,“哪些算是福建海洋碳汇的家底?这需要科研成果和科技数据提供基本支撑。”

薛雄志举了藻类研究的例子来说明上述观点:“一种藻类,在海水中的短暂生命周期里是固碳的,但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到底是碳汇还是碳源,就需要科学研究的全面估算,拿出一个合理科学的依据。”

针对如何进一步开展海洋碳汇家底摸排,薛雄志建议:要重视对碳排放监测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多做这方面的数据积累。

海洋碳汇交易是当前各方都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薛雄志认为,要开展严谨的研究,最终拿出经得起推敲的海洋碳汇核算标准。“一个统一性的核算标准,意味着能够得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承认。”他说,“要让人家认同你的算法是科学的,这需要大量研究的积累,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道虽迩,行则将至。

虽然任重道远,但薛雄志展望福建“蓝碳”经济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福建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要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把海洋碳汇发展纳入生态省建设的全局来考虑,科技赋能助力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人才队伍的支撑至关重要。我省现有的海洋学科研究力量,是薛雄志对海洋碳汇事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推进海洋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薛雄志说,“相信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建成后,将会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海洋碳汇这一充满活力的前沿学科领域,聚集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势能。”


原载于2月28日福建日报,原文链接为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302/28/content_254004.html


Top